臺股站上二萬點了,護國神山接近八百元了,AI的上下游產業,不管與人工智慧有關無關,阿貓阿狗全面噴漲。這種現象,近一年來,全球皆然。在美國,大家在談的是個人四○一K的投資組合,若跟不上漲幅,儘速更換;在德國,除了抱怨油電飆漲之外,就是慶幸股票賺的,能夠高過生活成本漲的,沒有人在爲經濟衰退而擔心;在日本,沒有人在注意日本央行要結束零利率政策,絕大多數的人在看央行在買哪些ETF。
雖然全球各國股市先後創下歷史新高,但總是會有後知後覺的大多數人,深深感受到「只有」自己沒賺到,更怕的是,若是不參與,自己又是被落下的一羣,有一詞專門在形容這羣人,FOMO(Fear Of Missing Out)。人類本是羣體、羣居動物,又有貪念的本能,領頭羊動了,大家就都動了,還爭先恐後地動了。這種羊羣理論的現象,舉世皆然,不論你的市場是散戶多,還是法人多!
ETF之亂,就是FOMO加上羊羣效應的結果而已。在臺股創下歷史新高之時,嗅覺敏銳的投信公司,牢牢掌握住FOMO散戶的偏好,一、不能再被落下;二、月配息的吸引力。○○九四○吸金一七四○億元,是的,你沒看錯!它創下有史以來臺灣募集基金的最大規模,這樣的數字,放在所有先進國家,都是少見的!賣房子的,解定存的,從來不碰股票的,競相奔到證券商開戶,熱烈的程度,絕不亞於一九八九年臺股漲至一二六八二的熱潮。就在前幾天,有一檔ETF,也是在短短數天內,募集了五百多億,掛牌當天,爆出七十多萬張的天量。更有甚者,有一檔掛牌有些日子的ETF,市價已高出淨值十%了,還有一大堆人戴着鋼盔衝進去搶,竟也爆出單日破十萬張的大量。熱過頭了吧!
ETF是個好金融商品,尤其是對沒有時間自行操作股票、債券、大宗物資、正向反向、結構型多重商品的人們來說,真是一項極好的創新!但是,金融創新到了一窩「瘋」的時候,就會變成自己打自己,市場也會跟着受累。正如二○○五年美國開始的CDO(有擔保受益憑證),創新之始,掌聲滿滿,後來一窩「瘋」的發行、變化,到最後的複雜、紊亂,進而導致二○○八的全球金融海嘯。
ETF的現況也是如此,所有我可以想像到的金融商品、有市場且活絡的指數報價,都有ETF的身影。ETF已經多到,藉由ETF套利的券商自營部,因有利可圖,訓練、聘請專職經理人,每天用程式交易,比拚速度,只要有套利的機會,一分一毫都不放過。ETF已經是全球金融體系裡的重要參與者,它助漲助跌的力量,早已被預知,不過,這種無腦、被動的投資工具,本應長期持有,勝算較大,在臺灣卻一夕之間,變成了另一種追高殺低的散戶樂園。
最早的ETF(指數股票型基金)在一九九三年於美國上市,標的是標準普爾五○○的指數。想想看,當年的標普指數不到四百點,若你在當初買了這檔ETF,現在的標普是五千二百多點啊!市值上漲不止十倍,加上每年的配息,肯定是賺翻了。當然,你可能抱不住這麼久,但是,長期持有肯定是對的。
上個月,我在經濟日報專欄寫「青龍年的風險」,今年保證不會是一個平滑少變的年。目睹當下的ETF之亂,再次苦口婆心的建議:三思而行,謹慎以待。